作品系列
楷书系列
隶书系列
篆书系列
魏碑系列
行书系列
草书系列
临古系列
篆刻系列
国画系列
联系我们 更多>>

徐华志艺术网

电    话:13863652686

联系人:刘老师

网    址:www.xhzysw.com

Q   Q   :1662468851     

E-mail:1662468851@qq.com 

 

 
艺术评论  
 
沉雄与飞动—徐华志先生的书法艺术管窥
 
 

 

著名军旅书法家徐华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格利特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充满玄理的格言有其独特的深意,但它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由此引发的有关文化史的一些联想。譬如,对生生不已的中国书法艺术而言,每一位书家在创作的每时每刻,大约都要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面对“继承与创新”的命题。正以为如此,作为一种现象,它既横亘于往古,又显豁于当今。稍作体察,我们便会发现,书法界的许多话题及争议都由此展开;有的话题看似相去甚远,但追本溯源之后,在实质上有可归入这学术范畴。由此说来,“继承与创新”成了任何一位书家无法回避的宿命。而作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范畴,继承与创新的相辅相承,即只有彼此进入真正的互动状态,才能保持艺术真正的活力,这几乎是一种常识性的认定,并且已融入了一种微妙的文化人格暗示,乃至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即如果谁颠覆了这一关系,谁也就失去了文化的席位。因此,便有了如下的景观;在弘扬传统的旗帜下进行艺术开拓者有之,而假借弘扬传统之名,以堂而皇之猎取功力者已不鲜见。之所以在看似和衷共济的表层下却流动着本质完全相悖的思潮,是因为对传统的承续绝非一句轻松的承诺,而是复杂艰辛的文化苦旅,因此它需要以人格耐力和理性精神为前提。如对历史的含英咀华,便是对过往时空的一系列漫长的穿越,静穆以及与之相伴的寂寞是这种穿越的题中应有之义;再者,长时间地沉浸于历史的漫游中,便不可避免地与当下拉开一定的距离---尽管这只是一个过程—因此,也就很容易被视为艺术的保守主义者。仅仅以上二端,就天然地将伪传统和伪古典主义隔在了万山之外。之所以要进行这一番学理上的推论,是为了引入这样一个话题—即古典情境下对徐华志先生书法艺术的观照,因为在我看来,在当今中青年书家中,华志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守望者,并且通过这种守望完成了自身的终极关怀。

        我与华志相识的时间不长,并且除了公务性的面晤,几乎没有过“接殷勤之馀欢”纯然的私情交往。但人之相交,既能在倾盖之间而定莫逆,亦能相对却邈若山河。有人将之归结为“缘分”、“天数”,但说到底乃是“人以群分”的必然表现。华志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少言、慎言、言必由衷、言必中的,这种风度通过他军人式的憨朴外表传达出来,便具有了一种人格的纯度与深度,也自然唤起了我心中的信任----这其中既有友情的契合,也有建立在文化认同感上的赞许。大约一年前,华志赠我一册书法作品集,其中以行草为主,也涉及到楷、隶和北碑诸体,后来又偶尔见到他的篆书。因此,总体上给我的印象是他书体丰富,并完全恪守古典的规约。这种艺术取向所要昭示的意义十分显然,一是以行草书为创作重心,在此基点上旁涉其他书体,即可正本清源,又能增加书法的艺术含量。二是视传统法则为立足的根本,以此为凭籍完成蝉蜕羽化的自我塑造。这种设计十分寻常,但意义又往往存在于寻常之中。因为书法发展的历史表明:如同人类的血缘,书体之间也有宗族和亲和,有的彼此之间还是母子关系,因此,孤岛式的溯源或局部化的追踪固然也可以一依先贤的门墙,但却不能登堂入室,畅言契阔。而与传统的全面接触在本质上则是对传统法则的整体接受,它可以使书法家无往而不自得的“大自在”-----一种既无目的性而又合乎目的性的“逍遥游”。以此观照华志,这种自由之境正如蓓蕾中的春光呼之欲出了。

        正如前面所云,纵观华志的书法,行草艺术是他的属意所在。而这种属意又主要体现为对二王的皈依,这是一条常规之路,也是必由之路,因为由古至今,学书者几乎没有不师法二王的,这主要是因为书法尤其是行草至二王始规模具备,甚至是每一个细部都达到了最理想的完型,以此由唐至今,将二王视为行草的逻辑起点便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个艺术规则。但同为师法二王,最终呈现的结局却不一样。从成败上说,有的臻于烂漫之意,有的却如绽放不开的花蕊萎缩了。从风格上看,或秀雅,或温润,或沉雄,或飞动,可谓春兰秋菊,各竞芬芳。那么,华志的逻辑终点在哪里?以我的私见,他是在探求心态的驱使下走向沉雄与飞动之境。但我们又深知,二王作为最具整合意味的经典书家,在他们的艺术体系中固然胎息者或焕发着丰富的风格特质,即阴柔与阳刚皆备,但毕竟都被统摄于“中和”的美学原则下,以此最彰显的是温润如玉的书卷气,唐宋以后的“二王”派系主要体现为这一艺术特征便是历史的证明。如此,这样的负面效应局部可避免了,即由秀润走向温软,甚至疲惫,失却生命的活力,而呈暮气沉沉之景。华志对此十分明瞭,因此他在专注于行草的研习时又恰如其分地涉入隶书和北碑。这是相当有针对性的智慧选择。因为隶书先天的气质是古朴厚重而不乏奔放之势,它可以驱除创作过程中的浮泛与轻薄,使笔致进入既沉潜又跃动的状态,呈现复杂的顿挫之致。至于北碑,能与隶书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素质是方峻。唯其能“方”,因此可以化解“园”,即可破除因过于强调笔致的含蓄绵软而造成的玻璃品质;唯其能“峻”,因此可以使被“中庸”观念压抑的棱角恰当地突显起来,以传达生命的淋漓与酣畅。正因为如此,当我在这样一个静穆的夜晚于灯下浏览华志的作品集,既感受到了一种厚重方整力量的逼近,同时也感受到了澎湃之气的鼓荡和由此产生的感召。这一效应的产生当然排除不了如上所说的艺术手段,但能是这种手段发展到理想状态的背景亦不可忽略,即华志是以军旅书家这一特定角色走进书法,因此也就必然地发生与角色相关的“移情”。而军人是什么?是国之干将,是民之长城,是力量的象征,因此,在风格上则体现为既厚重渊深又矫捷灵动。如此说来,华志的艺术特质颇有发乎天性的意味了。

        综合上述,可以用这样的话为华志地位:当下的他是一个古典的整合者,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前者必然使他的艺术世界呈现厚积薄发的耐人寻味的景观,而后者不但使他能够恰当地把握“厚积薄发”,而且还将他与一些世俗书家区别开来。写到这里不由得想到《论语》中那句古老的格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又想到了华志的寡语慎行,更加坚信以上的期许绝非虚言了。(郑训佐)

 

著名书法理论家郑训佐

        郑训佐,1958年生,安徽省天长市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书法学。主要著述有《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寂灭与再生》、《读中国》《清代名人手札赏评》 (第二卷)等。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济南秋枫堂艺术顾问、齐鲁书法网顾问。

        主要从事书法创作与书法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书法学方面的著作有《书法》、《篆刻》(主编)、《清代名人手札赏评》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有《寂灭与再生》(合著)、《读中国》(第二卷)、《孟子今译》、《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国文学精神》等近二十部。在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曾独立和合作获教育部教材奖、山东省社科奖、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导师奖、山东省文化精品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版权所有:徐华志艺术网  网址www.xhzysw.com       QQ:1662468851     E-mail:1662468851@qq.com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 13863652686   马老师     电话:13573602106  技术支持:
华企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