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系列
楷书系列
隶书系列
篆书系列
魏碑系列
行书系列
草书系列
临古系列
篆刻系列
国画系列
联系我们 更多>>

徐华志艺术网

电    话:13863652686

联系人:刘老师

网    址:www.xhzysw.com

Q   Q   :1662468851     

E-mail:1662468851@qq.com 

 

 
书画评论  
 
浅议武中奇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

徐华志艺术网     www.xhzysw.com

毛贵民

 

一九八二年,武中奇书法展在京举办,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看过后,挥笔写道:“龙虎飞腾,当为我师。”画家李苦禅欣然写下“神妙”两个大字。书法家启功专门题句,盛赞武中奇书法:“力挽千钧,体兼众派。”书法家刘炳森也赞道:“银勾铁画,玉振金声。”一九八五年,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在《武中奇书法集》的前言中写道:“中奇同志的书法在汲取唐碑风骨、魏晋神韵,博涉诸家的基础上,形成了气势浑厚、挺拔苍劲的独有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气势美、力量美与风骨美、神韵美有机结合的整体,充分给人们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力量。”

武中奇的书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本文拟从追溯武中奇先生的人生道路入手,对他的艺术成就做一初步探索,以求正于方家。武中奇先生一九〇七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出生于山东长清县崮山镇土山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因家贫没有上过学,但是,山东,这块泰山所在、黄河所经,孔子所诞之地,却母亲般的给予了他崇文尚学的心怀。七岁那年,他的父亲交给他一本《九成宫醴泉铭》。他把青砖磨平,用青麻扎笔,沾着清水,在砖上临习。

书法的练习给了他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启蒙。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经济日益凋敝,武中奇一家迁往济南。十一岁的武中奇,到济南一家印刷厂做了童工。这无意中又成了年少时的武中奇一次学习的机会。更增加了他对书法的热爱。现在保存下来的他的最早的作品,是他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二五年写的。专家鉴赏后认为,这几幅作品已经大有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意味,可见他在十七、十八岁时就已经有了很好的书法功底。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武中奇在泰山脚下的“纪念武训学校”担任了两年多的书法金石教员。任教期间,他不仅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开拓了艺术视野,增加了书法金石的艺术功力,而且结识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其中就有好几位共产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跟共产党走的强烈意志。

一九三六年,经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介绍,武中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日军第五师团、第十师团和特种部队三万余人强渡黄河,大举南犯。二十七日,中共山东省委在徂徕山下的篦子店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商讨抗日对策。史称“篦子店十人会”。1981年备展期间,书写大字条幅“唯实” 这是山东抗战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决定在徂徕山地区举行武装起义,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用愤怒的枪声向侵略者宣告中华民族的尊严。会后,武中奇磨平了一块砚台,刻制了第四支队的“关防”,还在绣有镰刀斧头、写着番号的义旗中间大书了两个字“游击”。“关防”,是他至今犹存的早期篆刻作品。

从篆刻艺术的角度上看,字体、布局严谨、合理,线条流畅、均匀,没有一点儿妩媚与矫饰。“游击”二字,从书法的角度上看,凝重、厚实,线条丰满,布白匀称,整幅字充满丰盈的力量,顽强地显示出奋勇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武中奇的书法也已经开始从碑帖上脱胎,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一个人的篆刻与书法就这样第一次与一个民族的存亡连在了一起。国难当头,戎马倥偬,武中奇在参军的头几年几乎没有时间去摸心爱的毛笔。一九四一年春天,武中奇奉命到中央高级党校山东分局党校参加第二期学员

培训班学习。不久,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党校校长肖华交给了武中奇一件与书法金石有关的任务,为在江苏赣榆县马鞍山建立一块抗日烈士纪念碑书写碑文。

这块碑,碑高十五米,“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字,每个字约六十厘米见方。武中奇用青麻、木棍做了一只大笔,用土粉加红颜料调和当墨,在报纸上书写而成,再双勾下来,送给石匠去刻。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五周年纪念日,山东滨海区在这座刚落成的雄伟石碑下,举行了隆重的典礼。罗荣桓、肖华、谷牧等党政军领导和山东各界代表参加了典礼活动。“抗日烈士纪念塔”这七个大字,是武中奇留下的又一个书法追求上的足迹。从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看,这几个字,呈现出更多的个人风貌。这幅字,笔画均匀,左起笔含蓄收敛,右收笔略为夸张,形成较强的装饰性,线条丰满而有力。通篇字的布局章法合理、严谨,给人以凝重、肃穆的情感启示。与他以前存世的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他已经开始注意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小、粗细、向背、黑白、浓淡等辩证关系。

由于有了这块石碑,这座山从此被称为抗日山。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攻克上海。身经百战的武中奇时任三野南下干部纵队参谋长,在三野司令员兼南下干部纵队司令员陈毅的率领下,随军进入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一九四九年七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当高七米、宽一点四米、写有“上海市人民政府”七个雄壮大字的匾牌由八个人抬挂到上海市人民政府门上去的时候,欢庆的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群众载歌

载舞,欢庆人民政权建立,欢庆翻身解放。 这块“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牌匾也是应陈毅所托,由武中奇书写。

这幅作品与他以前的作品相较,魏碑的意味淡了一些,楷体的意味浓了,在“人”“政”等字的捺笔和“府”字中“寸”的竖勾处,有了颜体的笔意。每个字都去掉了魏碑常常采用的,在每个字的折叠处塌肩和在笔画中外方内圆而形成的较为华丽的装饰性,出现了简洁流畅而厚重有力的艺术风貌。武中奇的字再一次与祖国的历史联系在了一起。如今,这块牌匾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为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

一九六三年,武中奇被任命为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武中奇在这里除了倾尽全力为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努力工作,同时也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名帖名画,与不少文化名人、书画名家交上了朋友。前人在方寸间的卓越创造和与朋友的倾谈,给了他新的、更高的艺术启迪。馆藏丰富的文物,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武中奇的艺术视野和心胸,增加他的艺术素养,激发他的艺术想象,提高他的艺术创造能力。此时,他开始攻草。武中奇攻草,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他的生活感悟,更亲切地再现自己的个性,更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生命。一九六六年“文革”骤起,在此期间,武中奇的书法艺术创作几乎是一个空白。

但是,他的人生不是空白。他先是被造反派非法羁押,不久,竟又一次被投入监狱。在狱中,他受到非人的折磨。武中奇再一次表现出了坚韧不屈的无畏精神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练习书法,他撕开棉衣,扯出棉花绑在筷子上沾了清水练字,他从铺在床上的稻草中抽出草尖,扎成草笔沾水练字。黄草纸也被他钉成了本子用来练字。一切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对书法的热爱。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他坚毅、乐观、

厚重的精神世界!

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第二次解放。武中奇也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的丰收季节。他的艺术创作力像春汛一样爆发了。一九八五年六月,武中奇出版了第一部书法集《武中奇书法选集》。在这部集子里,除了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几幅以外,收入最早的作品是写于一九七九年的《马士图诗》的拓本。

我们此时可以看出,武中奇的书法有了新的突破。这幅作品是一幅行草书,与他以前的作品相比较,北碑字体的装饰性折叠不见了,这使字体充满草意。线条变化很大,多处出现枯笔的飞白和如丝的铁线,这使笔画间的对比更强烈了,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丰饶的立象,像一个人经过锻炼后去掉了脂肪,显出了见棱见角的肌肉,笔画中的力道艰涩起来,显出了扭屈而顿挫的张力,章法富有乐感的节奏。它标志着武中奇的书法开始突破原先碑学的藩篱,开始突破自己几十年创造的书貌,开始突破书法史上帖学与碑学的森严壁垒。


突破一个曾是自己倾心向往的学派,突破自己已成绩灿然的书法面貌,突破史成定论的两派门墙而企图各取所长,从而创造新法、新貌,何其难哉!但是,武中奇做到了。在这部集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武中奇独特的行草书艺术创作日臻成熟。武中奇的书法是以自己从壮阔人生中积累出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毕生苦练而掌握的艺术创造能力,运用更为自由、更为多样的线的直曲运动和空间构造,成功地表达和创造了客观世界的美、书法的形态美和书法家个人的情感美。

武中奇的字体兼汲众家所长,主要脱胎于《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自碑学兴起至今,用软笔柔纸写出他这样的金石镌刻般风貌者,凤毛麟角!武中奇的书法不仅是凝重、雄浑、苍老、遒劲。同时他苦学《十七帖》,取法《书谱》,临张旭而追怀素,大胆使用方笔入草,碑帖兼融,创造出了既厚重千钧,又灵韵飞动——风格独特的行草书法。

 

 
 

版权所有:徐华志艺术网  网址www.xhzysw.com       QQ:1662468851     E-mail:1662468851@qq.com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 13863652686   马老师     电话:13573602106  技术支持:
华企立方